当前位置:首页>党建工作>廉政教育

作风硬自然无所惧

发布时间:2017年07月12日信息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【字体: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

  每到汛期,自然洪峰让人揪心,“舆情洪峰”也让人关注。在湖南长沙,一位基层社区女书记晕倒在抗洪一线。照片传到网上,不少人为她的坚守与付出感动,但也有人批评是做秀,质疑“身穿白衣白鞋,没有泥土痕迹”。面对误解,这位基层干部没有过多的辩解,身体好些后继续投身到紧张忙碌的抗洪工作中。 

  为千千万万冲在抗洪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点赞,我们也要思考这样的问题:如何应对一时的误解与质疑,平稳度过“舆情洪峰”、更好开展基层治理?这位社区书记的应对办法值得借鉴:一方面不要过于在乎个别的误解,“理解的人自然会理解,不理解的人说多了也不会理解”;另一方面把手头的事忙好,成绩自己会说话,误解自然会消除。 

  这不,虽然年轻的女书记婉拒了媒体的采访,可是关于“泥土痕迹”“表演”的说法已经不攻自破。有位77岁的老党员站出来了,“在群里发了多张现场的抗洪照片,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送着抗洪经历”。洪峰退后,在清理淤泥的现场大家拍下一张“美美的合影”,更在传递出无声的正能量。相比激烈的“舆情搏击”,这样的低调前行更有力量。 

  我们常说,基层治理现代化对基层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节拍,要求基层干部不能只会埋头苦干,还要学会借助网络平台、自媒体来开展工作,把舆情应对、信息传递、便民服务做得更接地气。但也存在另一种情况,就是针对个别干部、个别事情的误解,往往存在分散性、不确定性,这时“无为”可能比“有为”会产生更好的效果,避免过度的聚焦和无谓的“口水战”。 

  当然,之所以能有底气地“无为”,首先需要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。倘若自身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还不做积极回应与整改,那就必然会加重舆情的负担,如果试图狡辩或欺诈公众,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舆情反转,对公共部门形象损害将会呈几何级上升态势。所以仍是那句老话,打铁还需自身硬,自身作风硬气起来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? 

  筑牢应对“误解洪流”的堤坝,不仅是基层干部当事人的责任,很大程度上需要各方形成合力。比如对媒体工作者来说,需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,不能只听一方不听另一方的声音,新闻评论更是需要“持正而论”,该让舆情“飞一会”时不妨耐心不要抢。把各方力量汇聚到“为民务实清廉”的旗帜下,我们定能无往而不胜,从容应对舆情的波动,打开基层治理的新局面。